紅外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在位相調控光電耦合奇異點增強的磁子頻率梳研究中獲得進展
文章來源: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 發(fā)布時間:2024-05-09 | 【打印】 【關閉】
近日,紅外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姚碧霂、陸衛(wèi)團隊與山東大學物理學院饒金威團隊合作,聯(lián)合上??萍即髮W、華中科技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單位,通過在光誘導電子自旋強耦合態(tài)中構建奇異點,以光電耦合位相調控顯著提升了基于磁子(電子自旋集體激發(fā))的頻率梳的產生效率(如圖1a示意),創(chuàng)造了磁子體系中頻率梳齒數的最高紀錄。這一成果以“Enhancement of magnonic frequency combs by exceptional points”為題,發(fā)表在《自然 物理》(Nature Physics)雜志上。
光學頻率梳由離散光譜線構成,展現出等間距、梳狀的信號分布。諾獎得主Arthur Schawlow曾言:‘Never measure anything but frequency’,以強調頻率維度的重要性。光學頻率梳極大地提高了頻率測量的精度,在衛(wèi)星導航、精密距離測量、原子鐘和分子識別等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也因此其發(fā)現者榮獲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光學頻率梳的成功應用激勵了其他物態(tài)頻率梳的研究。電子自旋集體激發(fā)形成的磁子具有免疫焦耳熱的獨特優(yōu)勢,其靈活的自旋動力學調控特性是融合多種物態(tài)優(yōu)勢的絕佳載體。然而,常規(guī)的磁子頻率梳由于依賴材料的非線性效應,需要較高功率密度才能產生有限的梳齒,限制了其向高效、片上集成、可調節(jié)的磁子功能器件轉化的進程。
研究團隊最新發(fā)現的光誘導磁子態(tài)(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30 ,046705 (2023))展現出獨特優(yōu)勢。該態(tài)與常規(guī)磁子模式不同,其有效磁矩受光誘導泵浦的相干控制,其磁矩更低、阻尼更小,在驅動功率較低時能引發(fā)較大進動偏角,形成顯著非線性效應,促成磁子頻率梳的形成(如圖1b所示)。通過位相調控,研究團隊實現了對光誘導磁子耦合過程及其非線性響應的精確操控,極大地增強了非線性耦合效應,實現了磁子頻率梳的顯著增長(如圖1c所示)。該增強效應并非依賴于提高驅動功率,而是通過優(yōu)化非線性耦合過程本身。此外,光誘導磁子的高度可調特性使得可以通過簡單操控泵浦功率、頻率和極化來精確控制磁子頻率梳。
在這項工作中,團隊巧妙地融合了磁子頻率梳與非厄米奇異點這兩個關鍵概念,并展示了通過耗散來操控非線性磁子模式的能力,這對于非厄米物理和磁子電子學這兩個領域均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開發(fā)的高效磁子頻率梳生成方法不僅推動了磁子電子學中寬頻帶、離散且相干自旋波源的研究,還有望在靈敏的光電檢測應用中發(fā)揮建設性作用。
同期,研究人員、業(yè)內專家和編輯團隊聯(lián)合,在Nature Physics研究簡報(Research Briefing)專欄在線發(fā)表了題為《增強磁子頻率梳的產生》(“Enhanced generation of magnonic frequency combs”)的推介文章。專家評價利用奇異點來放大耦合作用,并增加譜線數目的想法極為巧妙,對磁子電子學和凝聚態(tài)物理研究均有促進作用。Nature Physics編輯團隊指出,這一研究工作架起了非厄米物理和磁子頻率梳之間的橋梁,并展現了量子信息處理中的應用潛力。其研究構架是可控的、不依賴諧振腔的平臺,回避了電荷噪聲和焦耳熱,這一特點令人興奮。
這項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上??萍即髮W、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單位共同完成。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姚碧霂、陸衛(wèi)研究員,山東大學饒金威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合作作者包括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孫聊新副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于濤教授和浙江大學王逸璞教授。
該項目得到了中國科學院B類先導專項、國家自然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優(yōu)秀青年項目、上海市基礎研究領域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4-02478-0
圖1:(a) 磁子模式(示意圖中類比為陀螺)間的特殊耦合狀態(tài),能顯著提高磁子頻率梳(示意圖中表示為光帶)的產生效率;(b) 利用奇異點增強磁子頻率梳原理圖;(c)位相調控下磁子頻率梳的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