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臺沈世銀和袁峰研究員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 2021“中國高被引學者”

文章來源:上海天文臺  |  發(fā)布時間:2022-04-25  |  【打印】 【關閉

  

  4月14日,全球性信息分析公司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fā)布了2021“中國高被引學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沈世銀和袁峰研究員入選天文學領域2021“中國高被引學者”。 

  沈世銀研究員長期致力于低紅移星系的大樣本統(tǒng)計研究,在星系結構、星系相互作用以及星系塵埃消光等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項重要研究進展。沈世銀研究員關于星系尺度分布的統(tǒng)計研究是低紅移星系結構研究的代表論文,至今累計引用超過800次(Shen et al. 2013)。該研究中確立的低紅移處的星系尺度與恒星質量之間的關系是星系結構演化研究中的對比基線,多項結論被寫入教科書之中。 

  近年來,沈世銀研究員深度參與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郭守敬望遠鏡光譜巡天的工作,并在銀河系塵埃分布和星系相互作用等方向取得重要成果。沈世銀研究員利用郭守敬望遠鏡巡天提供的海量恒星光譜數(shù)據(jù),于2018年首次構建了高精度的銀河系塵埃分布的三維模型,并獲得了太陽距銀河系盤面的垂直距離這一天文基本參數(shù)至今為止的最佳觀測約束(Li et al. 2018),該工作被評為2018年中國十大天文研究進展之一。在郭守敬望遠鏡星系光譜巡天中,沈世銀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小組領導了一項補充星系樣本的系統(tǒng)研究,利用該樣本在星系小尺度環(huán)境上的獨特優(yōu)勢,該研究小組近5年來發(fā)表相關研究論文10余篇,累計獲得引用超過100次。 

  沈世銀研究員研究興趣廣泛,熟悉IT技術及天文統(tǒng)計學前沿,在空間站巡天光學設施(CSST)的科學數(shù)據(jù)系統(tǒng)工程中,沈世銀研究員作為上海天文臺相關研究任務的負責人,正帶領研究團隊進行天文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的開發(fā)研究工作。 

  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于2015年首發(fā),以全球權威的引文與索引數(shù)據(jù)庫Scopus作為中國學者科研成果的統(tǒng)計來源,采用上海軟科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設計的遴選方法。上海天文臺的袁峰研究員是黑洞吸積領域知名專家,多次入選此榜單。 

  2021“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覆蓋了教育部10個學科門類的84個一級學科,4701名各學科最具全球影響力的中國學者上榜。其中天文領域有47位學者入選。 

沈世銀研究員代表論文: 

(1)Shen, Shiyin; Mo, H.J., White, Simon D.M., 2003,MNRAS, 343, 978 

(2)Li, Linlin; Shen, Shiyin; Hou, Jinliang et al., 2018, ApJL, 858, 75 

(3)Feng, Shuai; Shen, Shi-Yin; Yuan, Fang-Ting et al., 2019, ApJ, 880,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