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做點對國家有用的事”——天馬望遠鏡總工程師劉慶會的報國情懷
文章來源:上海天文臺 | 發(fā)布時間:2019-07-01 | 【打印】 【關閉】
上海佘山腳下,一個時刻望向蒼穹的“大家伙”靜靜矗立,這就是上海65米口徑全方位可動的天馬望遠鏡,目前擔任總工程師的是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劉慶會。
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劉慶會曾在日本留學、工作12年,回國后,他開始與團隊一起承擔射電望遠鏡開發(fā)等工作?!白鳇c對國家有用的事”,這是劉慶會的微信簽名,也是他一貫的堅持。他說:“我的命運和國家的富強息息相關,把自己承擔的工作做好,是責任,更是光榮?!?/span>
劉慶會1984年進入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習,從山東單縣一個普通村莊走出來的他,有股專心致志的“拼勁兒”,至今他都記得高中時候的很多課文。劉慶會這種“拼勁兒”一以貫之。畢業(yè)后,劉慶會被分配到濟南試驗機制造總公司工作,也是在此工作期間,他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當時的工作和日本島津制作所合作較多,日本先進的電子產(chǎn)品水平讓劉慶會去日本留學的愿望逐漸產(chǎn)生,就是想“盡量多學點本事,為國家多做點事”。1997年,32歲的劉慶會去往日本鹿兒島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繼續(xù)在日本國立天文臺工作。2003年至2009年,劉慶會作為主要成員在日本國立天文臺從事日本月球大型探測衛(wèi)星SELENE的開發(fā)研究工作。身在異國,劉慶會時刻關注祖國動態(tài)。1998年南方洪災,劉慶會組織留學生走上街頭募捐;中國體育健兒在日本比賽,劉慶會組織留學生現(xiàn)場助威……
“在國外總有種浮萍的感覺,對祖國的眷戀非常濃烈。”劉慶會對自己的下一步也非常清楚,“我始終明確學到技術后是要回國做貢獻的,這樣才真正有價值?!?/span>
2014年,劉慶會榮獲“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突出貢獻者”稱號
“我們可以想象,家門口的一輛汽車移動10厘米,我們也未必能發(fā)現(xiàn)。而我們利用VLBI網(wǎng)能夠以10厘米的靈敏度監(jiān)測38萬千米遠的月球車的移動,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精度。”劉慶會說。
去年,天馬望遠鏡也作為主力測站,參加嫦娥四號著陸巡視器和中繼星測定軌以及中繼星天線的在軌標定任務,為世界上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做出貢獻。
劉慶會是上海天文臺射電天文科學與技術研究室黨支部書記。講起支部,劉慶會如數(shù)家珍。
“我們支部黨員20名,平均年齡約30歲,都在積極承擔各種國家任務?!彼f,黨員帶頭,全體努力,一切成績的取得都是團隊共同奮戰(zhàn)的成果?!拔覀冎Р康哪繕耸牵岦h旗飄揚在嫦娥和火星探測器軌道上?!薄?/span>
劉慶會喜歡交流、分享,講起深空探測,他充滿熱情,一邊說一邊用手勢比照,盡可能講得通俗易懂。劉慶會也經(jīng)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轉發(fā)科技文章,每轉一篇還都會寫上幾句“點評”或解釋,就是希望讓更多人去讀、去了解。
天馬望遠鏡吸引著源源不斷的參觀人群。劉慶會認為這是極好的科普機會,在場地內專門設置了多塊展板講解深空探測知識,讓觀眾不僅看到天馬望遠鏡的外貌,更理解它的“內在”。
“我愿意做科普?!北M管工作繁忙,但劉慶會仍堅持拿出時間去為更多人講課、作報告。就在今年3月,他在上海天文臺和上海市天文學會共同組織的 “天之文系列科普講壇”上以“流浪地球?先去火星看看”為主題作了講座,火星探測的最新科學成果、關鍵技術,我國火星探測的進展、火星探測器精密測定軌……劉慶會講得生動幽默,這也已經(jīng)是他在此講壇的上第五次開講了?! ?/span>
2019年,劉慶會老師作《流浪地球?先去火星看看》科普報告
說起中國將要進行的更多深空探測項目,劉慶會充滿神往?!拔覀冏约阂蚕朐谧鎳臇|南西北建設多臺大望遠鏡,甚至想把望遠鏡送到太空和月球,組成中國強大的VLBI觀測網(wǎng)。祖國的探測器飛向哪里,我們的測定軌就測到哪里?!眲c會說,“能有機會參與到這些偉大夢想和實踐中,這是無比的光榮。
(原載于 新華社 作者:郭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