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植物藍光受體CRY光激活機制
文章來源: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tài)研究所 | 發(fā)布時間:2020-05-12 | 【打印】 【關閉】
5月11日,Nat Struct & MolBiol在線發(fā)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張鵬研究組和研究員劉宏濤研究組的合作研究成果。研究工作報道了玉米和擬南芥藍光受體CRY蛋白PHR結構域處于激活狀態(tài)的寡聚體三維結構,揭示了植物藍光受體CRY光激活的分子機制。
隱花色素CRY是一類進化上保守的黃素蛋白,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在動物體內(nèi),CRY起著調節(jié)晝夜節(jié)律的功能。在植物體內(nèi),CRY調節(jié)植物生長發(fā)育的多個方面,包括下胚軸的伸長和開花起始。CRY蛋白由進化上保守的N端光裂解酶同源PHR結構域和長度可變的C端CCT結構域組成。PHR結構域結合發(fā)色團FAD,吸收藍光而被活化,進而發(fā)生與下游蛋白的互作,傳遞光信號。然而,植物CRY蛋白如何被藍光激活,并最終促成與下游蛋白互作這一關鍵科學問題一直懸而未解。
科研人員利用昆蟲細胞表達系統(tǒng)重組表達了植物來源的多種CRY蛋白,體外重構了植物CRY蛋白的光活化過程,接著采用單顆粒冷凍電鏡和X射線晶體學方法,解析了擬南芥生理狀態(tài)組成激活型突變體AtCRY2W374A蛋白和玉米ZmCRY1cW368A(及ZmCRY1a)蛋白N端PHR結構域的二聚體和四聚體結構(CRY—PHR)?;诮Y構上的發(fā)現(xiàn),研究人員開展了體外生化分析與體內(nèi)生理實驗,證實了同源二聚體是植物CRY的活性形式,四聚體則是由二聚體進一步二聚化形成。研究人員通過將獲得的激活態(tài)CRY—PHR結構與之前報道的非激活態(tài)結構進行比較,闡釋了CRY激活過程構象變化。
最后,研究人員總結提出了植物光受體CRY介導的光信號傳遞主要包括藍光誘導光還原、構象變化形成活性二聚體、結合下游蛋白傳遞光信號三個分子過程。任何影響上述3個過程的突變,或者調控蛋白都會影響植物光信號的傳遞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序列的比對結果顯示這一機制很可能僅在植物中廣泛存在。
該項研究不僅揭示了植物光受體CRY光激活的分子機制,而且為CRY作為光遺傳學領域光控開關的設計與應用奠定了重要分子基礎。
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中科院分子植物先導B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等的共同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4-020-042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