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美在稻花飄香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林鴻宣獲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文章來源: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  |  發(fā)布時間:2020-09-15  |  【打印】 【關閉

  

在田間地頭,頭戴草帽、腳踏高筒水田鞋、脖子掛著毛巾的他,曾被人稱為“泥腿子”院士。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水稻重要復雜性狀分子遺傳調(diào)控機制研究領域,在水稻抗逆(抗熱、耐鹽、抗旱)以及產(chǎn)量性狀遺傳機理與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水平的突破性創(chuàng)新成果。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林鴻宣,剛剛榮獲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

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而我國人口不斷增加,保障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依靠科技進步提高作物單產(chǎn)是根本出路。

“水稻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關系老百姓的吃飯問題。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近60歲的林鴻宣,談起水稻基因研究的初心時,這樣回答。

上世紀80年代,21歲的林鴻宣在做本科畢業(yè)論文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水稻研究課題。“金黃色的稻穗,有的品種顆粒特別飽滿,有的卻不是。到底是什么基因控制的?我很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帶著好奇心,林鴻宣走上了研究水稻基因的科學之路。本科畢業(yè),他報考了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專業(yè)研究生。

從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畢業(yè)后,林鴻宣前往日本從事博士后研究。在海外深造的林鴻宣一直心系祖國?!?000年,我在《人民日報》海外版里看到中科院在招聘,植物生理生態(tài)研究所(現(xiàn)為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里有適合我的研究方向,當時非常激動,下決心提前結(jié)束博士后研究回國發(fā)展。”

2001年2月,林鴻宣進入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tài)研究所,從事作物重要性狀遺傳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開展水稻復雜性狀遺傳學研究,發(fā)掘關鍵基因資源,為改良水稻提供理論基礎,對保障糧食安全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然而,重要復雜性狀如抗逆、產(chǎn)量是由多個數(shù)量性狀基因控制,遺傳機理復雜,研究難度非常大。

“當時回國的時候,在選擇研究方向時有人勸我,多基因研究方向很難,是塊‘硬骨頭’,或許換成單基因等其他研究方向會容易些。但是這個方向的研究是我們國家很需要的,我當時一心就是想做這個。”林鴻宣說。

“基因可以改變世界,但要找到它可不容易”

“剛回國進行實驗室籌建,經(jīng)歷了打基礎的最關鍵幾年,‘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要先進行遺傳材料的創(chuàng)建。”

“都說基因可以改變世界,但是找到它可不容易?!绷著櫺嬖V記者,水稻有幾萬個基因,篩選、分離標記需要大量的基礎性工作。水稻半年熟,一年兩季,找到一個基因的周期也很長,需要5到6代,甚至7到8代?!皠偦貒奈迥觊g,也是最艱難的一段時光?!绷著櫺寡?,“當時壓力挺大,看到其他研究組兩三年就出成果了,而自己還在打基礎,建體系、積累材料?!薄岸嗵澚怂锏目蒲协h(huán)境好,沒有考核論文壓力,讓我能夠度過最初那幾年?!?/p>

寒來暑往,往返與實驗室和田間的科研工作是艱苦又枯燥的,林鴻宣帶著他的團隊,只問耕耘。夏天,七八月是上海最熱的時候,他頂著酷暑帶著學生們在上海市郊的稻田里從十幾萬株水稻遺傳材料中采集幾萬株樣本,除了記錄性狀,團隊還要在實驗室里抽取樣本的DNA、鑒定基因型。冬天,為了加快研究進度,林鴻宣又整理行囊,帶著團隊去海南的水稻試驗田收集樣本材料。

天道酬勤,厚積薄發(fā)。林鴻宣研究組的工作成果開始在國際學術界暫露頭角。

2005年,他的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分離克隆了控制水稻耐鹽性狀的數(shù)量基因(QTL)SKC1,深入闡明了該基因的生物學功能和耐鹽作用機理,相關論文刊發(fā)于《自然—遺傳學》。

2007年,他的團隊又成功分離克隆了控制水稻粒重的基因(GW2),為闡明作物產(chǎn)量性狀的遺傳機理提供重要新線索,為作物高產(chǎn)育種提供重要新基因,相關論文發(fā)表于《自然—遺傳學》。

2008年,他的團隊從“海南普通野生稻”中成功克隆控制株型的關鍵新基因(PROG1),闡明了水稻株型馴化的遺傳機理,同時為高產(chǎn)株型育種提供重要新基因,相關論文刊發(fā)于《自然—遺傳學》。

2009年,他帶領研究組克隆另外一個水稻耐鹽基因(OsHAL3),相關論文刊發(fā)于《自然—細胞生物學》。

2015年,他的團隊進一步完善研究體系,成功克隆了水稻抗熱新基因(TT1),為作物抗熱育種提供關鍵基因,同時揭示了一種作物抗熱的分子調(diào)控新機制,相關論文第4次刊發(fā)《自然—遺傳學》。

2009年,林鴻宣當選中科院院士。耕耘后的收獲,接踵而至。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何梁何利獎、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

多年來,抗熱、耐鹽、抗旱、粒型、株型等一系列與水稻生產(chǎn)密切相關的“重量級”基因,被林鴻宣團隊打上了“中國發(fā)現(xiàn)”的標記。

近期,他的團隊又有一批水稻重要基因被克隆,這些成果將會陸續(xù)發(fā)表。

但他始終以淡泊的心態(tài)對待這些成績?!斑@是新的起點,要為中國多注冊幾個水稻功能基因的專利,要對得國家給的科研經(jīng)費。”

“他會發(fā)光,但很低調(diào)”

獲得過全國優(yōu)博論文指導教師獎的林鴻宣,目前帶著20人的團隊?!案晌覀冞@行,需要有毅力、體力、耐心、還有智慧。要耐得住寂寞,要吃得起苦。” 林鴻宣這樣要求自己,也要求學生們。

“他年紀大了,但是依然和我們年輕人一樣,幾乎每一次,他都是在田里工作時間最長的一個人。好多個除夕夜,林老師都在辦公室工作?!?學生厲新民很感慨。

“采樣工作,林老師都手把手教我們,尤其是對剛來的新生?!?學生闞義回憶。

學生董乃乾被林鴻宣收種的背影感動過?!坝幸淮?,天快黑了,還有種子沒收完,他冒著雨,把倒在稻田里的水稻一株株扒出來,一顆一顆收種子?!?/p>

“我覺得他會發(fā)光?!睂W生葉汪薇回憶,“有一次實驗做不下去了,找林老師談,一下子思路就開了,知道怎么做了。”“我來實驗室實習的時候林老師還不是院士,后來林老師當上了院士,但他還是那樣在實驗室努力工作,還是非常低調(diào)。”

“你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睂W生郭韜對林老師的教誨記憶猶新,“他每天騎著一輛自行車上班,那輛自行車都不如我們學生的好,每次看到他的背影,我都很感動。”

“和他相識是在讀碩士研究生的時候。他工作的時間比較長,花在生活上的心思很少,過得去就可以了。”在夫人施敏眼里,林鴻宣還是當年那個質(zhì)樸的他。

林鴻宣就這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治學態(tài)度影響、指導著學生的成長。至今,他已為國家培養(yǎng)了20多位博士研究生,目前已有十余名成長為教授(研究員)。

“做科研幾十年了,現(xiàn)在年紀也大了,想多培養(yǎng)一些學生,希望學生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對于我而言,這是最大的收獲?!?林鴻宣說。

文章鏈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9/445587.shtm?id=44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