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分院多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文章來源: | 發(fā)布時間:2017-01-09 | 【打印】 【關閉】
1月9日今天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中國科學院共獲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26項(人)。物理所趙忠賢院士獲最高科學技術獎,中科院作為第一完成人或完成單位,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2項;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等獎1項,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3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5項。其中
上海分院多家研究所領銜與參與的項目獲得嘉獎。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馬余剛團隊領銜的“重離子碰撞中的反物質探測與夸克物質的強子譜學與集體性質研究”、樊春海團隊領銜的“生物分子界面作用過程的機制、調控及生物分析應用研究”、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林國強團隊領銜的“高效不對稱碳-碳鍵構筑若干新方法的研究”、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楊國昱團隊領銜的“氧基簇合物的設計合成與組裝策略”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上海藥物研究所果德安團隊領銜的“國際化導向的中藥整體質量標準體系創(chuàng)建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馬余剛團隊領銜國內相關實驗隊伍,通過廣泛的國內外合作,實驗和理論研究相配合,在極端相對論能區(qū)的重離子碰撞中探測到兩個反物質原子核,并研究高溫高密夸克物質的強子譜學特征與集體運動性質,論文分別發(fā)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對認識自然界的物質形態(tài),對推動核物理發(fā)展,對理解宇宙早期物質形態(tài)的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上海應物所副所長馬余剛研究員在大會現(xiàn)場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團隊針對生物分子在傳感界面上的吸附、組裝和識別過程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系統(tǒng)研究。提出并發(fā)展了一種基于生物分子構象變化的“動態(tài)”生物傳感檢測新策略,通過構建一系列基于界面調控的生物傳感器,實現(xiàn)了若干與重大疾病相關的生物分子的高靈敏、高選擇性生物分析檢測。
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機所研究員林國強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楊國昱團隊聚焦氧基簇的設計合成與組裝這一基本科學問題,在過渡金屬、稀土及主族金屬氧簇等領域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應的合成策略,形成了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
福建物構所楊國昱研究員在大會現(xiàn)場
上海藥物研究所果德安基于“中藥標準主導國際標準制訂”戰(zhàn)略目標,建立了系列被中國藥典和國際主流藥典采納的中藥質量標準及相關指導原則。開辟了我國學者制定《美國藥典》和《歐洲藥典》中藥標準的先河,為中藥標準國際化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上海藥物所果德安團隊